產品別名 |
吻獸,金屬斗拱-價格合理,吻獸-可定制,吻獸2022新報價 |
面向地區 |
全國 |
北京故宮的金鑾寶殿(太和殿),是封建帝王的朝廷,故小獸多。金鑾殿是“廡殿”式建筑,有1條正脊,8條垂脊,4條圍脊,總共有13條殿脊。吻獸坐落在殿脊之上,在正脊兩端有正吻2只,因它口銜正脊,又俗稱吞脊獸。在大殿的每條垂脊上,各施垂獸1只,8條脊就有8只。在垂獸前面是1行跑獸,從前到后,前面的是一個騎鳳仙人,然后依次為:龍、鳳、獅子、天馬、海馬、狻猊、押魚、獬豸、斗牛、行什,共計10只。8條垂脊就有80只。此外,在每條圍脊的兩端還各有合角吻獸2只,4條圍脊共8只。這樣加起來,就有大小吻獸106只了。如果再把每個殿角角梁上面的套獸算進去,那就共有114只吻獸了。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,地位僅次于太和殿,檐角的小獸為9個。坤寧宮原是皇后的寢宮,小獸為7個。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,小獸又減為5個。有些配殿,僅有1個。古代的宮殿多為木質結構,易燃。傳說這些小獸能避火。由于神化動物的裝飾,使帝王的宮殿成為一座仙閣神宮。
鴟吻:
(音吃吻,龍的九子之一),喜歡四處眺望,常飾于正脊上,它形似魚尾,張牙舞爪,似乎要吞下整個屋脊,故又名"吞脊獸"。傳說這種正吻是海龍王的九子之一,它屬水,能激浪成雨,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當作滅火消災的"鎮物";但又怕它吞下整條屋脊,故用寶劍將它牢牢扎住。中國大的“大吻”在太和殿的殿頂上。它由13塊琉璃件構成,總高3.4米,重4.3噸,是中國明清時代的宮殿龍飾物――“正吻”的典型作品。
斗牛,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虬龍?!跺吩R略》記載:“西內海子中有斗牛,即虬螭之類,遇陰雨作云霧,常蜿蜒道旁及金螯玉棟坊之上?!闭f明斗牛亦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動物。
鳳:
比喻有圣德之人。據《史記日者列傳》:“鳳凰不與燕雀為群?!边@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,也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,雄的叫鳳,雌的叫凰,通稱鳳。是封建時代吉瑞的象征,亦是皇后的代稱。
古人傳說,宮殿、廟宇等屋脊上裝飾“龍吻獸”可避火災,驅魑魅。吻是嘴唇連著腮的意思,相傳龍是用口生孩子,所以把龍的兒子叫做吻。鴟吻和龍吻是一樣的,是龍之九子之一。鴟吻的背上插一劍。相傳,這把寶劍是許遜(公元239-374年,晉道士。字敬之,汝南人,家住南昌,學道于吳猛,后舉孝廉,曾為旌陽縣令,感晉室棼亂,棄官東歸,周游江湖,傳說東晉寧康二年在南昌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。宋代封為“神功妙濟真君”,世稱許真君或旌陽)的劍。鴟吻背上插許遜的劍有兩個目的。一個是防鴟吻逃跑,取其永遠噴水鎮火的意思;另一傳說是那些妖魔鬼怪怕許遜這把扇形劍,這里取避邪的用意。 [4]
吻獸的來歷要從民族龍的文化說起。龍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征;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;龍所具有的那種威武奮發、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、無所畏懼的精神,正是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。龍文化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人們崇拜龍,希望龍能幫助避邪除祟,幫助戰勝自然災害(古人對天災、火患、雷電等自然現象不了解,認為這是龍的駕馭驅使),給人們帶來吉祥。